2024年
祝贺团队硕士研究生邓伟锋同学的论文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录用发表!
发布时间: 来源:

2024年1月1日,本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影响因子=7.2)上在线发表了题为“Biomass-derived N-P double-doped porous carbon spheres and their lithium storage mechanism”的研究成果。该成果由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朗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

生物质衍生碳材料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但容量和倍率性能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商业化发展。杂原子掺杂是改善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此本文设计并制备了环境友好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莲藕衍生氮磷双掺杂多孔碳球材料,并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由于杂原子掺杂和层状多孔碳球结构的协同作用,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在0.1 A g−1下循环100次后可逆容量为739.6 mAh g−1,在0.5 A g−1下循环215次后可逆容量为599.16 mAh g−1)和优异的倍率性能(在10 A g−1下可逆容量为187.22 mAh g−1)。此外,基于循环伏安、非原位拉曼和X-射线衍射等结果,提出了一种“吸附-插层/孔隙填充”的储锂机制,以了解氮磷双掺杂多孔碳球材料优越锂存储性能的可能原理。

研究工作得到了射洪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Biomass-derived N-P double-doped porous carbon spheres and their lithium storage mechan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56 (2024) 828-836.

0.105180s